儲能獨立市場地位確立 技術創新仍是關鍵
發布時間:2017-07-31 閱讀:1919次
目前,儲能在國內仍處于產業化初期,并未形成成熟的商業模式,主要以功能性示范項目為主。此次《通知》的發布可謂儲能政策的首秀,也是儲能多次出現在別文件之后真正開始落地實施.
近日,能源局發布《關于促進電儲能參與“三北”地區電力輔助服務補償(市場)機制試點工作的通知》(以下簡稱《通知》)。業內人士稱,此次《通知》確定了電儲能參與調頻調峰輔助市場服務。
《通知》提出,“三北”原則上可選取不超過5個電儲能設施參與電力調峰調頻輔助服務補償(市場)機制試點,發揮電儲能技術優勢,建立促進可再生能源消納的長效機制;在發電側建設的電儲能設施,可與機組聯合參與調峰調頻,或作為獨立主體參與輔助服務市場交易;促進用戶側電儲能設施參與調峰調頻輔助服務。用戶側儲能放電電量即可自用,也可視為分布式電源就近向電力用戶出售。
值得一提的是,自2015年起,決策層就陸續出臺多項支持儲能發展的政策。那么,此次能源局發布的《通知》與之前相比,有何不同呢?
在優品金融研究所政策研究部研究員朱映迪看來,過去政策均是夾雜在其他政策之中,并沒有完全針對儲能的政策,更未明確儲能的獨立市場地位。
朱映迪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,此次《通知》的發布可謂儲能政策的首秀,也是儲能多次出現在別文件之后真正開始落地實施。
《通知》明確,發電側的儲能設施可與機組聯合參與調峰調頻,或作為獨立主體參與輔助服務市場交易,用戶側的電儲能設施可作為獨立市場主體,與發電企業聯合參與調頻、深度調峰和啟停調峰等輔助服務。
毫無疑問,無論是發電側還是用戶側,儲能都獲得了獨立的市場地位。
據記者了解,儲能可以平滑光伏、風電等可再生能源的波動性和隨機性,解決“棄風棄光”困局,被譽為能源互聯網的“智能芯片”。
隨著儲能示范項目不斷運行,有數據顯示,預計到2020年,中國儲能市場規模將達到約136.97GW,占2020年發電總裝機量1800GW的7.6%。
“中國儲能產業起步較晚,儲能技術到2020年才開始應用。”朱映迪介紹,由于儲能在國內不具有市場主體地位、補償機制不明確、調度經驗缺乏等原因,目前仍處于產業化初期,并未形成成熟的商業模式,主要以功能性示范項目為主。
據悉,儲能項目前期投入較大,目前,國內少數企業在技術和產業化應用上成績可圈可點,但畢竟勢單力薄,產業的持續發展需要政府加大扶持力度,通過改革掃清儲能推廣的制度性障礙,鼓勵企業創新商業模式和融資模式。
那么,國外的儲能行業是如何發展呢?據悉,許多發達都已經建立了儲能參與調頻市場的制度。公開資料顯示,美國目前占據約40%的儲能裝機規模,是儲能產業化應用當之無愧的羊,分布式發電和調頻服務是其超主要的應用領域。
朱映迪則認為,目前層面需要抓緊制定儲能行業的頂層設計方案,加快推出儲能產業發展“十三五”規劃。
有資料顯示,早在20年前,北美、日本就有了儲能方面的產業政策,并形成各自的運行機制。美國不僅擁有完善的扶持政策,而且已形成較為完善的融資模式和商業模式。2009年以來,美國在儲能基礎領域的研發投入成本增加,形成了主導的產業技術標準。
面對國外和國內的發展差距,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協同創新中心主任林伯強在接受《中國產經新聞》記者采訪時表示,我國在儲能發展方面不能落后,應該盡快通過政策支持來縮小國際技術差距,一般來說,補貼與扶持的基本原則應該是補貼政策應考慮補貼的有效性,以合理的方式和力度進行補貼,避免社會資源的浪費和行業無序發展。
“目前,儲能的核心問題是技術突破”。林伯強認為,政府考慮設置儲能產業基金,關注產學研結合,鼓勵創新型儲能技術進入到市場中,特別是鼓勵高校科研機構加快科技成果轉化,這是中國儲能創業創新的重要方面。